九游会J9·(china)官方网站-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生物圈 2021 年度关键词盘点快来评选tvt体育你心中的 Top 5
发布:2023-03-05 18:13:33 浏览:

  tvt体育2021年,全球经济开始从新冠疫情中复苏,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受到疫情的推波助澜,更是在2021年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爆发。据有限统计,2021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事件1273起,金额近3700亿,较2020年增长31.7%。临近年关,正值大家年终总结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2021年生物圈的年度关键词吧~

  回顾2021,圈内的热点话题从未间断,这让小编在挑选10个候选关键词时,着实左右为难。除候选词之外,热点关键词还有精准医学、基因测序、纳米脂质体、微流控、干细胞、外泌体、生物传感器、组织工程、生物打印、生物能源、新药审评、生物类似药、连续生产、融资并购等。如果候选中的10个关键词未能包括您心中的 Top10,还望各位圈友见谅。

  经过一番纠结与整理之后,小编特意挑选出10个候选年度关键词,快来投票 Pick 你心中的 Top 5 吧!

  无疑,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这个关键词是我们圈内人,甚至地球人,都无法忽视,被时时牵动心弦的词。它影响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线上会议、居家办公、旅行禁止、居家隔离、核酸检测,tvt体育一样也没落下。

  2021年,全球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阿尔法(Alpha)、贝塔(Beta)、德尔塔(Delta)、奥密克戎(Omicron)。截至2022年1月7日,全球累积确诊超3亿,死亡超547万。截至2021年12月31日,据国家卫健委通报,全国累积新冠疫苗接种已达28.35亿次,接种人数超12.07亿,接种率达85.64%。

  经历2021,我们已接受抗疫为常态,开始怀念能够自由呼吸和旅行的曾经。像病毒这样简单的生命体,却能对抗人类高度发达的生理和免疫系统。这也就是生物世界的神奇所在吧!作为圈内人,新冠将我们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与新冠的抗争中,我们争分夺秒,通力合作,从未放弃努力。

  各类疫苗和治疗药物被开发和应用,疫苗如灭活、重组蛋白、腺病毒载体、核酸等,治疗药物如化药、中和抗体等。国内已上市的7款新冠疫苗中,6款是在2021年获批上市的。2021年12月8日,NMPA 批准了腾盛博药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联合疗法,成为“首个国产新冠特效药”,其于10月已向FDA提交紧急使用授权EUA申请。

  跨越医药产业多界的合作,让我们取得一次又一次阶段性胜利,为更多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研发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这一使命,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不过,世卫组织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或将与人类长期共存,美国传感病专家福奇更是预测每个美国人都会感染新冠病毒。

  一直以来,新药研发是一项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事业,人们常用“双十定律“,即10年+10亿美金来描述。然而,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跨界合作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变化。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开始赋能药物靶点发现、药物筛选、药代动力学预测、临床试验管理、药物警戒、真实世界数据等各个领域。

  据 Deep Pharma Intelligence 统计,全球已有超过240家AI+新药研发企业,这其中包括各大IT巨头如 Google、微软、IBM、腾讯、阿里、百度等, 也包括一些新兴的人工智能CRO企业,如晶泰科技、大湾生物等。

  据速石科技发布的“全球44家顶尖药企AI辅助药物研发行动白皮书“,全球排名前15的制药企业全部采用了AI技术服务,且平均行动次数达5.6次之多,国内医药企业药明康德在AI领域行动最为活跃,包括投资与合作。

  2021年7月,鼎康生物与大湾生物达成战略合作,携手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生物药研发。

  2021年8月,AI药物研发独角兽企业晶泰科技完成近4亿美元D轮融资,累积融资已近8亿美元,投后估值超130亿人民币。

  2021年9月,腾讯 AI Lab 的“云深智药”与成都先导合作”AI+药物“,发布骨架跃迁新算法。

  2021年10月,Google DeepMind 发布的财报显示其2020年营收增长3倍多,首度实现盈利,结束长达7年的亏损。

  2021年11月,百度与赛诺菲达成合作,利用AI算法优化设计 mRNA 疫苗和治疗产品。

  随着先后两款细胞治疗产品在国内上市,2021年可谓是我国细胞与基因治疗的商业化元年,而全球范围上市的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已达20余款。FDA于2019年预计,到2025年FDA每年将会批准10~20款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除自体型CAR-T产品上市以外,通用型细胞疗法也在2021年取得突破。在法规监管和产业政策方面,CGT领域的法规指导文件频繁发布,多地政府推出产业支持政策,将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和规范发展。

  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上游产业包括质粒、病毒载体、CDMO等。质粒和病毒载体的成本和产能仍然是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的痛点,在表达量、病毒转染效率、滴度、纯化收率方面,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些新型基因递送载体也受到广泛的研究,如外泌体、聚合物纳米颗粒等。

  在投融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共发生至少46起CGT领域投融资,已公开的交易金额超155亿人民币,其中包括科济药业赴港IPO募资总额约4亿美元、金斯瑞蓬勃生物获高瓴资本1.5亿美元投资。在全球CGT领域,2020年有统计的交易金额就已达199亿美元。

  2021年3月,纽福斯 NR082 获得 NMPA I/II/III 期无缝临床试验许可,是国内首个获得临床试验许可的眼科体内基因治疗药物,其已获得FDA孤儿药认定。

  2021年6月,NMPA 批准了国内第一款 CAR-T 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网传定价120万/针,随后8月即迎来国内首位患者癌细胞清零出院。

  2021年7月,平安健康险i医保成为国内首个将 CAR-T 治疗纳入被保项目的商业保险。2021年9月,第二款 CAR-T 免疫细胞治疗产品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获批上市,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1类生物制品CAR-T产品。2021年10月,据 Novartis Q3 财报,其基因治疗药物 Zolgensma 销售已突破10亿美元,成为CGT领域首个重磅炸弹药物。2021年11月,国健呈诺 CAR-NK 细胞疗法获得 NMPA 临床批件,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现货型细胞治疗产品。

  受中美贸易战和全球新冠疫情双重影响,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上游产业和供应链问题受到空前的关注。一方面,华为、tvt体育中兴等中国科技企业受到美国政府制裁,面临上游核心部件供应短缺问题,这也让生物科研和工业领域感受到对进口仪器、设备、耗材、试剂依赖的威胁。另一方面,新冠疫情让全世界研发和生产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的需求激增,对上游供应链造成极大的压力,并且新冠疫情本身也使得这些上游厂商的产能受到抑制,双重影响下,许多国内生物企业都面临了物资供应周期长甚至断货的问题。

  在市场需求激增和国际厂商供应紧缺的机遇下,国内生命科学工具行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如东富龙、楚天、奥星、乐纯、科百特、纳微科技、义翘神州、诺唯赞、奥浦迈、迈邦等,这些国内上游企业的业绩和估值都连创新高。

  另外,在“双循环”战略引导下,各行业都在加速布局产业链上游,生物行业也不例外。2021年7月,上海发布《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关键原材料、高端原辅料、重要制药设备及耗材、精密科研仪器等装备和材料的研发创新。tvt体育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对上游创新型企业的关注度持续提高,证券投资机构也频频发布对上游产业的调研分析报告。2021年,无疑是生物上游产业发展的机遇年,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完成技术积累并迅速成长,进而真正担当大任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下一阶段的挑战。

  2021年6月,纯化填料企业纳微科技科创板IPO,当日涨幅1274%,成为过去18年A股之最。

  2021年7月,义翘神州创业板IPO,发行价292.92元/股,刷新A股最高发行价纪录。

  2021年8月,楚天科技成立控股子公司楚天思优特,于9月设立上海子公司,在临港建生产基地,布局一次性耗材领域。

  2021年10月,东富龙郑州耗材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实现了上海、郑州两地供应。

  2021年11月,tvt体育奥浦迈科创板IPO获受理,拟募集资金5.03亿,冲刺细胞培养基第一股。

  2021年12月,乐纯生物完成数亿美元B+轮融资,其于4月份刚完成数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并于2021年发布数款创新产品。

  2021年1月,新晋全球首富埃隆·马斯克又瞄准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 mRNA,并称特斯拉将为 CureVac 打造RNA反应器。2021年,mRNA 技术先后获得科学突破奖的生命科学奖和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临床医学研究奖,之后10月份遗憾错过诺贝尔奖。

  mRNA 从1961年首次被成功提取,到2020年 mRNA 疫苗上市,已过去近60年。可以说 mRNA 之所以一战成名,主要归功于 mRNA 新冠疫苗,也是沾了关键词1的光。从2020年以来,mRNA 疫苗创造了多项奇迹,立项42天即进入临床,一年内产品上市,2021年销售额超500亿美元,创造了”每分钟9000万美元利润“。

  Moderna公司市值2021年增长了143%,一度超2000亿美元,而 BioNTech 市值2021年增长了216%。2021年,一级市场 mRNA 领域投融资的火爆有目共睹,单笔融资记录一再刷新。全球有统计的公开融资金额超50亿美元,艾博生物全年融资超11亿美元,居全球生物技术企业之首。

  基于中心法则,mRNA 理论上可用于编码任何人类所需的蛋白质,不论是治疗性药物还是疫苗。mRNA 利用人体细胞进行表达极大地降低了药物生产成本,并且基于 mRNA 技术平台也极大地提升了药物研发和生产效率。Moderna 公布研发管线包括预防性疫苗、全身性细胞内治疗、局部再生疗法、全身性分泌和细胞表面治疗、癌症疫苗、肿瘤内免疫肿瘤治疗。在未来,mRNA 必将在更多疾病领域大放异彩。

  2021年1月,BioNTech 的 mRNA 疫苗经复星医药代理,获批香港紧急使用,2月获澳门进口批准,7月已通过药监局专家评审。

  2021年3月,斯微生物 mRNA 疫苗启动I期临床,艾美-丽凡达的 mRNA 疫苗获得 IND 许可。

  2021年5月,复星医药出资1亿美元与 BioNTech 成立合资公司,推进 mRNA 疫苗本地化和商业化。

  2021年7月,艾博生物联合沃森生物与军科院共同开发的mRNA疫苗启动国内III期临床,8月国际III期临床获批。

  2021年,药品(包括生物药)和高值医疗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逐渐常态化和制度化。据统计,2021年共有117种药品纳入医保谈判,94种药品谈判成功,包括7种罕见病药物,成功率达80%,平均降价61.7%。国产PD-1单抗已有四款(信达、恒瑞、君实、百济)进入医保,治疗费用也从起初进口产品超30万/年降至5~8万/年,医保报销70%后自费部分仅1.5~2.4万元。

  一场场灵魂砍价,让制药人又喜又悲。喜的是,治病救人的药物可以惠及更多患者,创造更大价值。悲的是,药物研发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并且失败风险很高,如果没有高回报作为预期,那么资本投入就必然变少,未来的创新产品也会变少。

  2021年12月,前药监局局长,现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毕井泉于“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论坛2021”发言,提出“新药研发九死一生,高投入应有高回报”的观点,探讨了当下医药人最焦虑也最关注的创新药定价、产业投资回报到新药研发动力等问题。国内药品降价,也是迫使国内很多生物药企积极寻求出海的重要原因。纵然药物研发科学家们是为治病救人而努力,但背后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即使是垄断企业(如专利或独家品种),基于市场需求曲线定价时,以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为最优解,此时企业利润最高,而更高或更低的定价都不能带来更多利润。在最优定价基础上实施的降价,“以价换量”实际上是以损失利润为代价的。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带来极大的降价压力,迫使生物制药企业通过各种途径降低生产成本。利润的下降也使得医药企业的市值和估值缩水,2021年下半年开始医药和医疗股集体下跌,医药股IPO上市频频破发(进入2022年破发仍在继续),2021年已有9家生物企业主动撤回IPO申请。

  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对推动全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进行安排部署并提出工作要求。

  2021年6月,国家医保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着手完善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治理价格虚高问题。

  2021年8月,华北制药主动放弃“布洛芬缓释胶囊”中选资格,在山东省未能按协议供应约定采购量,被列为“违规名单”,并被取消国家集采申报资格9个月。2021年9月,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48家企业参与,44家中选,中选率92%,平均降价82%;骨科创伤12省集采,71家企业20751个产品中选,平均降价88.65%。2021年11月,集中带量采购拓展到生物药,胰岛素专项采购11家企业竞标平均降价48%。2021年11月,70万元一针的SMA孤儿药诺西那生钠,经过8轮谈判后,以每针3.3万元的“地板价”纳入新版医保药品目录。

  “内卷”一词被智库评为2021年度十大热词,也常被用来议论生物药当下的创新格局。据统计,2021年NMPA共批准了91款新药上市,创历史新高,其中国产创新药48款,首次超过进口创新药数量。由中国企业发起的 MRCT(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量持续增长,全球占比已从不到1%提升至7%以上。

  但与此同时,根据CDE公布的新药临床试验数据,无论从治疗领域、药物类别还是靶点分布,同质化问题严重。生物药扎堆抗肿瘤、PD-1/PD-L1 单抗。国内已上市的PD-1产品已有9款,7款为国内自主研发。全球在研的154个PD-1产品中,有85个由中国企业研发或合作开发。PD-1赛道也被称为生物药企产品线“内卷之王”。细胞疗法扎堆CD19,全球CAR-T临床试验数量超600项,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中国,CD19就有175项。

  针对抗肿瘤药扎堆、me-too创新泛滥等问题,CDE于2021年7月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并于11月正式发布。当然,我们在差异化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在LAG3、TIM3、OX40、CD47等免疫治疗新靶点上,国内企业的在研项目占据全球三成以上。双抗、ADC、CAR-T等领域国内进入临床的在研项目数量也仅次于美国。

  2021年3月,华昊中天的优替德隆获批,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埃博霉素类抗肿瘤药物,结束了除紫杉醇外近30年无突破性化疗药物的局面。

  2021年3月,荣昌生物推出全球首个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生物药泰它西普。

  2021年6月,荣昌生物 HER2-ADC 维迪西妥单抗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上市的ADC药物。

  2021年9月,康方生物 PD-1/CTLA-4 双特异性抗体凯得宁单抗获得 NMPA 上市申请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有望成为全球首个 PD-1 双抗。

  2021年11月,亚盛医药的奥雷巴替尼获批上市,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第三代 BCR-ABL 抑制剂。

  2021年12月,先声药业/思路迪/康宁杰瑞三方合作产品恩沃利单抗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准上市的皮下注射 PD-L1 抗体药物。

  在国内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的趋势下,面对巨大的降价压力和愈发内卷的国内市场,寻求创新药出海,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成为生物药企们的共同选择。不同的企业选择了不同的出海模式,有的自主建立海外机构,有的直接授权给海外企业。

  创新产品的商业化权益成功授权给海外企业,代表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逐步认可;而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自主完成海外药品上市,虽更具有挑战和风险,却是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化企业的必经之路。

  2021年,中国医药企业共有53起对海外企业的授权交易(License Out),远超2020年的24起,授权交易金额也屡创新高。在海外申报临床,如中美双报、国际多中心等,也正在成为更多国内创新药企的选择,其中不少项目已推进至临床后期和上市申报阶段。2021年共有8款国产创新药获得FDA上市受理,其中4款单抗(君实、信达、康方、百济)。

  虽然新药出海与License Out更受关注,但2021年项目引进(License In)与国内企业之间的新药交易也非常火爆。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中旬,License In交易已达128起,国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多达115起。

  2021年1月,被称为“PD-1出海之王”的百济神州将替雷利珠单抗的海外市场权益授权给诺华,交易金额达创纪录的22亿美元,6.5亿美元的首付款也创下了国内创新药出海授权的最高首付款纪录。

  2021年2月,君实生物与Coherus就其PD-1单抗特瑞普利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商业化权益达成合作,交易金额高达11.1亿美元,代表着中国PD-1“四小龙”全部出海。

  2021年8月,荣昌生物将维迪西妥单抗的海外权益授权给西雅图遗传学公司 Seagen,总交易金额达26亿美元,创出新高。

  2021年11月,济川药业与天境生物就其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达成20.16亿元战略合作,创下了近年中国生物医药市场交易新高。

  2021年12月,百济神州就 TIGIT 抗体的海外市场权益与诺华再度达成合作,授权金额达29亿美元,刷新了荣昌于8月才创下单品种对外授权交易纪录。

  基因编辑系统不同于病毒载体只能介导基因增补,而是一把强大的基因魔剪,能够实现基因的删除、修复、增补等。基因编辑的目标在于破坏有害基因的表达、tvt体育修复突变基因。不同于已经日趋成熟的病毒载体和细胞疗法,基因编辑系统向临床的转化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尚无产品上市,但是多个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中国是目前为止基于 CRISPR/Cas9 技术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国家。

  当前热门的 CRISPR/Cas9 技术已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并且其自身也在不断地迭代,包括CRISPRi, CRISPRa, 碱基编辑器等,灵性性与精确性已大大提高。2016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为全球首个开展 CRISPR/Cas9 临床研究的机构,在T细胞中敲除PD-1基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2019年,FDA批准了首个在体内开展的 CRISPR/Cas9 临床试验,EDIT-101用于 Leber 先天性黑蒙症10型的临床治疗研究。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了两位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明者。“CRISPR 基因编辑疗法对人类疗效的首次证明”也被 Science 列为2021年十大科技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基因编辑领域共发生63起融资事件,并有6家企业成功IPO,这6家企业全年融资金额超20亿美元。

  2021年1月,NMPA 批准了博雅辑因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疗法产品ET-01的临床试验申请,为国内首个获批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

  2021年6月,Intellia 公布了体内 CRISPR 疗法 NTLA-2001 用于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TTR)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I期临床数据,单剂NTLA-2001导致血清中的TTR水平平均下降87%,最大可达96%。

  2021年9月,Editas Medicine 发布了其EDIT-101的I/II期临床试验的初步积极临床结果,18名 Leber 先天性黑蒙症10型(LCA10)患者的数据显示,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或剂量限制性毒性,中剂量组显示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获益提供了初步支持。

  2021年11月,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广西医科大学超永祥教授团队发布了国际首个利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方法构建的原发并转移肝癌猴模型。

  合成生物学,是指采用工程化的理念,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的人工设计、改造,甚至重新合成,即“人工造物”,有着“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之称,被Nature, Science等顶级期刊评为十大颠覆性技术。

  麦肯锡在2020年预测,“未来10~20年,合成生物将主导4万亿美元市场,原则上全球60%的产品可以用生物法生产”。2021年,合成生物学被美国列为《创新与竞争法案》中的关键竞争技术,我国也有超10个省(市)在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及合成生物学。

  传统的合成生物学基于细胞系统,利用原核或真核细胞宿主进行分子合成,但对宿主细胞的依赖和生物安全担忧,限制了其应用。科学家们正在发展无细胞系统(CFS),即通过酶促系统建立独立于细胞的中心法则执行过程,比如新冠病毒检测中的蛋白酶K就是通过蛋白质分子设计技术开发的,mRNA疫苗也是通过酶促合成的,DNA疫苗也同样适用于合成生物学设计。“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位列2021年Science评选的十大科学突破之首,而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可能也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方向。

  据 Synbiobeta 统计,合成生物学领域2021年第3季度吸金61亿美元,前3季度累计达150亿美元,并预测2021年总额将超过2009~2020累计总融资金额215亿美元,全部创新高。

  2021年2月,天津大学元英进院士及合作者成功合成了一条254kb的专用于数据存储的酵母人工染色体,突破了目前在单个细胞内仅有几千个碱基的数据存储量。

  2021年2月,蓝晶微生物完成近2亿元的B1轮融资,创下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初创企业单笔最高融资纪录,4月完成4.3亿元B2轮融资,2022年1月完成8.7亿元B3轮融资,不断刷新记录,其B系列融资超15亿。

  2021年3月,J·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JCVI)、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通过放回7个基因,修正了他们5年前合成的“最小细胞”Syn3.0,从而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正常分裂和生长的人造单细胞有机体。

  2021年4月,华昊中天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改造的1类创新药优替德隆获批上市。

  2021年9月,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该成果发表于Science。

  2021年12月,合成生物学细胞与基因治疗初创企业Senti Bio拟与SPAC合并上市,估值约6亿美元。

  2021年12月,中国合成生物学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工程生物创新大学于深圳光明科学城召开,政府、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各方齐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