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china)官方网站-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2000余亩耕地“穿”上“环保衣”南通如东积极探索全生物可tvt体育降解地膜发展新方向
发布:2023-05-14 08:15:40 浏览:

  tvt体育昨天,走进江苏省沿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如东分公司生产基地,只见连片的西兰花已进入大规模的采摘期,原先覆盖在根部的白色地膜逐渐破裂、脆化,用手轻轻一撕,立马就碎成几片tvt体育。“这一片500亩的西兰花全部应用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这些膜将和田里的尾菜一起,成为下一茬的肥料。”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时良介绍。

  作为全省地膜减量替代试验示范项目试验基地,自2019年以来,如东县承担了耐候强化膜“一膜两用”、全生物降解膜的试验示范工作,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利用A级单位。目前,全县共有2000余亩土地“穿”上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环保衣”,绿色、生态、可持续正成为如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地膜,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以来,以其保温保墒、覆盖除草等显著优势,广泛应用于蔬菜、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作物种植,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

  2017年起,农发如东分公司开始发展以西兰花为主的自营种植,年种植面积1500余亩,其中使用地膜覆盖面积约500亩。时良告诉记者,覆盖地膜后,不仅能保水、保土、保肥,促进西兰花生长,还能提高地温,提早上市时间,大大提升经济效益tvt体育。

  起初,农发如东分公司使用的是传统的聚乙烯(PE)地膜,然而,各种问题、矛盾纷纷凸显。“PE地膜不能自然分解,为了不破坏耕地,农忙过后需要人工到田间回收。”时良表示,地膜还会出现回收不彻底、残留多的现象,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也影响机械作业,还可能带来微塑料的污染。

  回收不及时不恰当、残留量高等问题,让曾经风光无限的“致富膜”成了散落田间的“白色污染”。对此,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站长韩益飞也深有体会:“采收过后,有些秸秆本可以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但当秸秆裹挟着塑料时,只能成为一种污染。”

  “这是今年新试验使用的新型地膜,效果一点不比传统地膜差。”今年1月,为保护耕地,响应国家号召,农发如东分公司为500亩西兰花和200亩青毛豆全部覆上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时良介绍,它不仅能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透气性,而且6到18个月内即可完成降解,彻底解决传统地膜残留问题,根治了“白色污染”。

  据了解,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以生物降解材料为主要原料、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新型薄膜。在自然界中能通过微生物作用完全“生物降解”,最终自动降解为水、二氧化碳和少量有机质等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对农户和经营者来说,全生物降解地膜自行分裂,破解了回收难题。

  与传统PE地膜相比,全生物降解地膜较高的价格往往使农民望而却步,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两者之间的价格差正不断缩小。

  时良和记者算了一笔账:西兰花地运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亩均成本为160元,传统PE膜亩均成本则为80元,但算上需要回收地膜的人工成本每亩50元,合计每亩130元,相比之下只差了30元每亩;而青毛豆较西兰花的地膜覆盖率不同,地膜全回收和地膜全降解二者间的成本基本持平,算下来亩均都在220元。“省时、省心、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如东县大豫镇是久负盛名的西兰花小镇。在如东松林家庭农场的西兰花种植地里,小拱棚西兰花已于4月下旬采收完毕,一半地块已耕翻,另一半已播种春玉米。露地西兰花5月初陆续开始采收tvt体育,地里黑色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已经有些开裂,“白色地膜在早春时节能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黑色地膜则能够抑制杂草。”农场主陈松林介绍,今年1到2月,农场作为省地膜减量替代试验点位,共应用了100亩的全生物降解膜,目前来看分解效果还不错。

  “地膜回收曾让我们十分挠头。”如东丰润蔬菜专业合作社经理朱建新表示,以前光是回收一亩地,就要忙活一天半的人工,回收的地膜也需要运到回收站,运输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则帮他们解决了烦。

  当天,合作社的种植地里,南瓜才刚刚出芽,根部就覆上了“一膜两用”的加厚黑色强化地膜。朱建新介绍,强化膜将和与西兰花地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作一组对比实验,既为地膜使用积累经验,也是积极探索地膜减量工作新路径的尝试。

  今年,作为省内领先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地区,如东出台专项补助政策,对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耕地每亩补助60元。在财政的支持下,种植大户的应用积极性大幅提升。据统计,今年春天以来tvt体育,如东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面积达到2000余亩,正向着一年内全县1万亩应用面积的目标迈进。

  “全生物降解地膜一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韩益飞表示,虽然有些种植户还是有点不相信、不理解tvt体育,或者觉得成本太高,但他坚信,在典型引领、试点带动的作用下,安全、高效、经济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一定能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一线,为农田“减塑”,给农业“增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