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china)官方网站-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初见上海·奉贤篇 文化美、劳动美、创新美美在上海奉贤tvt体育

  tvt体育也许是新鲜、也许是感动、也许是惊喜、也许是期待……上海,淬火之后磅礴脉动依旧生生不息。人民网上海频道联合上海十六区融媒体即日启动“初见上海”大型系列采访,寻找这座城市里各行业平凡而不普通的人,记录他们与上海初见的美好故事,感受那一刻治愈的心动。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教师、奉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 秦威威

  为受损的文物古籍抚平伤口,重现光彩。在奉贤区博物馆地下一层,这就是秦威威进行书画修复的地方。他是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师,也是上海奉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这位来自山东的“85后”,已经在文物修复领域潜心研究了十六年。

  2003年,山东枣庄人秦威威考上大学,从农村走了出来。第一次来上海的秦威威和父亲下了火车,由于对上海的公共交通不熟悉,父子二人望着彼时车水马龙的上海西站,做了一个现在看来颇为震惊的决定——步行走到位于五角场的学校去。

  在学校,tvt体育秦威威遇到了研究书画修复的老师,他也是从学徒做起,直到如今成为“师父”。由于从小就喜欢读书画画,对书画情有独钟,他就干脆把热爱发挥到极致,入了行开始拜师学艺,踏上了自己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之旅,成为了一名“文物医生”,找到了这份自己热爱到“不想退休的职业”。

  令他至今记忆深刻的是,2007年那年,还在大三的秦威威代表老师去拍卖公司看藏品。手拿一张地图辗转找到拍卖行后,他对成为文物书画修复师的愿望更加坚定。tvt体育tvt体育

  “就在这次拍卖会上,我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作品,tvt体育看到了各种精彩纷呈的古籍在上海找到了价值,焕发新生。上海,包容了五湖四海的文化。”秦威威说道。

  “书画修复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技能之一,是保护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我国古代书画装裱修复工匠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这项技艺又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类专业技能,作为修复人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书画装裱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方可进行书画修复学习。

  看似简单的揭、揉、搓、捻,都需要在实践操作中常年累月的经验积累,且这些细微的动作和工序根本无法用任何机器代替。这些专业的人才从何而来?如何保障人才不断档?对于记者的疑问,秦威威介绍说,目前他们学校每年招收书画修复专业学生约60多名。“通过校馆共建,资源共享,我们能够更好地把这项技艺发展下去。”

  2020年,奉贤博物馆申报“书画修复技艺”成为第七批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带着学生们进行更多实践,秦威威来到了奉贤区博物馆,与博物馆建立纸制品保护中心的计划不谋而合。2021年,奉贤博物馆申报秦威威为第七批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聘用其成为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从此,书画修复便正式成了秦威威“不能够退休的职业”。

  2021年,上海市妇联通过海湾镇妇联找到了沈萍,请她的工作室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编织2000多支花束。沈萍从两个不知名的图形中,选了其中一个,美其名曰“橄榄枝”。每一支“橄榄枝”包含七片叶子、两个小橄榄球。

  谁曾想,这些精心编织的花束,后来在冬奥会颁奖典礼上,颁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冰雪运动健儿。

  1999年,江苏南通人沈萍为了家中生计,把女儿托付给父母照看,乘着轮渡来到了上海。彼时,上海正处于城市快速建设发展的时期,沈萍在上海市区开始了创业。挂靠在他人公司,代理房地产广告。

  刚开始创业时,沈萍骑着一辆自行车,看到哪里有塔吊就往过去骑,看到工地就去问是否需要打房地产广告。在上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名南通农村出生的女性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上海城市建设的每个角落,眼中记录下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3年,沈萍选择落户在上海奉贤。创业后的奔波和迷茫让这位曾经勤勉的女性有了一丝恍惚——“我的生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活需要热情拥抱,大胆面对。恰巧这时,海湾镇妇联的张郁找到了沈萍,希望她能到镇里的妇联特色平台“星天地”做自愿者。

  沈萍年轻时在老家就钩过鞋子。所以她首先想到的,是手工活“线艺”。她从网上买来材料和教程,拿出绝活“女红”:钩针编织。她越钩越有兴趣。看到成品,更是喜不自禁。此举吸引了周边五六十岁赋闲在家的阿姨妈妈们。

  原本她们就有这种爱好,现在聚在一起,更是热闹非凡,竟然编织出了特色。自己家里把编织作为摆设,来参观的老师们都抢着要。赶上义卖,引来人头攒动。这,给沈萍鼓起了极大的勇气和信心。

  “聚是一团火。”阿姨妈妈们的士气空前高涨。沈萍趁势想到了发展“粉艺”,开始做起了点心。为此专门从南桥请来了老师。考虑到成本,沈萍又想在附近居民中挖掘“粉艺”高手。69岁的黄阿姨不期而遇。黄阿姨年轻时开过10几年早点铺。参与做志愿者后,开发研制出了冬瓜豆腐包。好东西主要是靠口口相传的。这款包子在附近也小有名气,迎来一订单。

  2021年,冬奥会的订单也来了。没过几天,编织材料送来了:满满一袋毛线!沈萍的头一下子懵掉了!“小美女,你放心,我们大家一起帮你弄!”阿姨妈妈们的及时鼓励,让沈萍暂且松了一口气。二十几个人,日夜编织。粗的针不行,马上从网上买来细的针;质量参差不齐,沈萍示范、加工,及时抚慰:“你们慢慢钩,不要有压力,就当是玩。先钩起来,熟练起来。”沈萍说,其实,她比她们更急,但她不能“动摇军心”。

  第一批1500支后又加了220支,历经两个月反复磨合、鏖战,沈萍的“兰韵悦唐”粉艺工作室出色地完成了这件难啃的政治任务。

  从没事干到找事干,从没成就到当作事业来做;从“指尖手作联盟”转化为“兰韵悦唐”粉艺工作室,沈萍的“指尖爱好”,也上升到了“指尖经济”。

  在沈萍的组织号召下,“兰韵悦唐”女性文创产业平台正是通过不断涵养基层技术型女性文创人才,加强对社区女手工艺达人、tvt体育女非遗传承人等的挖掘、扶持和培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文创女匠人。未来,平台还将聚焦高端女性文创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文化产业女性领军人才、高层次文化经营女性管理人才、文化金融资本女性人才、文化科技创新女性人才等,让女性能够在“文化经济”中实现人生出彩。

  上海创新基金认定企业、上海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奉贤“三个一百”企业、张江园区专项认定“高增长”企业、奉贤区小巨人企业……

  2012年,江苏南通人施沈华带着5万块起步在上海开始创业。这位年轻人还是一名“学霸”。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获化学、经济双学位,毕业后又前往英国继续深造,拿到诺丁汉大学药学博士学位。

  创业前,施沈华曾是欧莱雅旗下子品牌TheBodyShop的“明星员工”,从基层销售成长到高级地区经理,再到带领团队获得全英销冠。

  2010年底施沈华选择归国,一边写论文,一边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一边筹备创业。“创业不能一蹴而就,我选择进入投资行业,是想站在投资的角度把自己的视野打开,视角站得更高。”商业经验逐渐充实后的施沈华于2012年创业了,他打造了自己的第一个品牌“自然之名”。

  2013年伊始,他们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在奉贤设厂,产品在线月,公司在“新三板”上市。2018年5月,他们将皮肤生理学、AI智能检测技术、基因组学和营养组学四者相结合,打造了智能定制化护肤品牌EVM。

  施沈华的化学和医药的学业专长,还有他在英国做过的化妆品销售,使他很快在“自然之名”上嫁接成功。施沈华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追求天然的品质,开辟线上的渠道,找到自己的客户。“自然之名”,也就很自然在客户中有了名声。从2012年5万元起步,2021年已经是一个数亿身价的成功创业者。

  施沈华回忆,2015年的时候,公司正好要建设工厂,奉贤区各级领导非常热情和专业,也给了他们很多落地的支持。当时公司规模还很小,现在基本实现了翻十几倍的体量增长,从最早只有几十个员工到现在有三四百人了,最早只有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小工厂,2020年又投产了一个1万多平方米的新工厂。

  “青年人才和企业的发展除了靠自身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关怀。奉贤给到我们这些青年创业者的关怀可以说是细致入微的。”施沈华说道。